google map連結
組員名單及貢獻
≡B9542008≡柯官豪 =>棲地環境
≡B9542011≡柯岐霖 =>生物介紹
≡B9542012≡林孝威 =>物種分析
≡B9542043≡游書瑋 =>系統圖
≡B9542044≡黃鈺雯 =>google map+統整
≡B9542045≡林子堯 =>未來發展
≡C9425008≡張哲誌 =>河川襲奪
棲地環境
雙連埤位於宜蘭縣員山鄉湖西區境內,海拔約五百公尺,是一個群山環繞的天然堰塞湖,佔地約18公頃,原有大小兩潭的湖水,稱為上下埤,因為兩埤相連通,因而得名。目前下埤已淤積成泥沼地,只剩上埤保有水源。雙連埤由於全年雨量充沛,環境潮濕,孕育出多樣的生物群。水生植物依生長型態可分成四大類型:沉水、挺水、浮葉及飄浮性,在雙連埤都可發現。湖心聚水處以沉水及浮葉性植物為主,挺水植物組成周邊的草澤浮島,少數飄浮植物則分佈在草澤邊緣。雙連埤中及湖邊的草澤中,共有80科202種植物,包括水社柳、田蔥、野菱、絲葉貍藻、石龍尾等稀有物種類,種類之多位居台灣濕地之冠,說雙連埤是「水草王國」一點都不為過,其重要性與生態意義可見一般。雙連埤的草澤浮島,全台僅有,堪稱生態一絕。由多種挺水植物組成,其上甚至長出許多4公尺高的樹木(樹名忘了),形成一片樹林,這些植物彼此盤根錯節,交織成一個天然的生態浮網,在上面孕育出許多稀有的植物,就這樣飄浮在4米深的雙連埤上,人站上去,居然不會沈下去,形成一個很奇妙的生態景觀。雙連埤有其歷史淵源,在國土政策的不完備的情況下,10多年前,它牠曾經是屬於台北某位地主私有的土地,在2001年地主以改建雙連埤成為魚塭為由,請怪手大肆整地、清除底泥、破壞浮島,大量放養草魚吞食水草,發生所謂的雙連埤生態保育重大事件,後來經保育人士的努力與協商,宜蘭縣政府也緊急介入保護這片溼地,並由農委會於2003年10月23日以農林字第0920031443號將其公告為「宜蘭縣雙連埤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」,至此,在雙連埤的所有行為,都將由法律明文規定許可或禁止。經歷了2001年事件,目前浮島面積只剩原來的五分之二,碩果僅存,更顯得彌足珍貴。
孕育稀有魚類與水生植物
一片山光水色,保存著2000年前的原始風貌,這裡就是宜蘭雙連埤濕地!這片佔地18公頃的濕地,還孕育著保育人士懷疑已在台灣絕跡的青(魚將)魚,以及10多種稀有的水生植物,稱這裡為「國寶級濕地」,一點也不為過。(圖/荒野保護協會提供) 雙連埤位在宜蘭員山鄉湖西區境內,是個被群山環繞的天然堰塞湖,原有大小兩潭,當地人分別稱為上埤與下埤,因兩埤相通而被合稱為雙連埤,湖水面積依雨量大小決定水位,目前下埤已淤積成泥沼地,只剩上埤還保有水源,是早期客家移民的招墾區。 這塊濕地育有繁多的動植物資源,其水生植物種類之多,涵蓋全台1/3的品種,居台灣所有濕地之冠,埤中與湖邊草澤中,共有80科202種植物,而且還有許多稀有的維管束植物,包括水社柳、田蔥、野菱、絲葉貍藻、石龍尾、蒪菜等等,單以面積與物種比例計算,豐富程度就足以成為「國寶級濕地」! 此外,埤中6科9種的魚類裡,竟然能夠見到台灣保育人士原本以為已從台灣消失的青(魚將)魚,這種台灣原生的大肚魚,已絕跡了近70年之久,不過保育人士也發現,這裡已經出現了外來種的大肚魚,未來極可能威脅到青(魚將)魚的生存。 雙連埤還有一個極為特別之處,就是湖上有一個由沈水植物累積而成,像一個足球場大小的「草毯」,草毯上草木盤根與腐植土厚達3台尺,這塊長方形的草毯是除了日月潭外,又是國內難得一見的自然奇景。 一片山光水色,保存著2000年前的原始風貌,這裡就是宜蘭雙連埤濕地!這片佔地18公頃的濕地,還孕育著保育人士懷疑已在台灣絕跡的青(魚將)魚,以及10多種稀有的水生植物,稱這裡為「國寶級濕地」,一點也不為過。(圖/荒野保護協會提供)
雙連埤物種
兩生類:中國樹蟾、盤古蟾蜍、黑眶蟾蜍、褐樹蛙、面天樹蛙、艾氏樹蛙、台北樹蛙、翡翠榼蛙、腹斑蛙、拉都希氏赤蛙、斯文豪氏赤蛙、長腳赤蛙、梭德氏赤蛙、澤蛙、古氏赤蛙、小雨蛙。
爬蟲類:紅斑蛇、赤尾青竹絲、龜殼花、梭德氏遊蛇、黃口攀蜥。
蜻蛉目:白痣珈蟌、中華珈蟌、短腹幽蟌、短尾幽蟌、芽痣蹣蟌、青黑琵蟌、環紋琵蟌、脛蹼琵蟌、眛影細蟌、黃腹細蟌、紅腹細蟌、瘦面細蟌、弓背細蟌、葦笛細蟌、針尾細蟌、亞東細蟌、青紋細蟌、藍彩細蟌、白粉細蟌、橙尾細蟌、無霸勾蜓、褐翼勾蜓、斑翼勾蜓、細鉤春蜓、粗鉤春蜓、闊腹春蜓、紹德春蜓、曲尾春蜓、錘角春蜓、鉤尾春蜓、李斯晏蜓、朱黛晏蜓、麻斑晏蜓、綠胸晏蜓、海神弓蜓、慧眼弓蜓、廣腹蜻蜓、樹穴蜻蜓、扶桑蜻蜓、杜松蜻蜓、金黃蜻蜓、呂未蜻蜓、霜白蜻蜓、灰黑蜻蜓、鼎脈蜻蜓、小紅蜻蜓、漆黑蜻蜓、橙斑蜻蜓、粗腰蜻蜓、侏儒蜻蜓、猩紅蜻蜓、褐斑蜻蜓、善變蜻蜓、焰紅蜻蜓、黃紉蜻蜓、樂仙蜻蜓、紫紅蜻蜓、高砂蜻蜓、薄翅蜻蜓、大華蜻蜓、硃紅蜻蜓、賽琳蜻蜓、三角蜻蜓、褐基蜻蜓。
在這塊國寶級溼地,具有繁多的物種,其水生植物更居台灣溼地之冠,埤中及湖邊的草澤中,共有80科202種植物,包括水社柳、田蔥、野菱、絲葉貂藻、石龍尾、蒪菜等稀有種。而埤中6科9種的魚類中,還包含有在台絕跡近七十年的青魚,湖上有一種沈水植物累積而成,一個足球場大小的「草毯」,草毯上草木盤根及腐植土厚達三台
雙連埤的河川襲奪
雙連埤是埤名亦為村名,位宜蘭縣的西北部,距宜蘭市約十六公里,有省道九甲線通達。此地係一山間谷地平原,局部低窪地涿水成埤。枯水期,埤塘中分為二,豐水期,溢聯合一,雙連埤因而得名。何以在海拔高約460公尺的山谷有此寬平的谷地平原發育?而其接鄰的是下切深遽的河谷,這種地形景觀差異變化是如何形成的?
雙連埤隸屬蘭陽溪北側支流粗坑溪流域(43.39平方公里)。該溪源自宜蘭、台北兩縣交界之阿玉山(1420公尺)南坡,西邊與台北縣烏來鄉的新店溪游南勢溪流域相接鄰,東側為宜蘭河支流五十溪流域。粗坑溪有東、西兩主要源流。粗坑西溪的源頭高度較大(1330公尺)水流較長,應是主源流。東西兩源流匯流後,呈V型峽谷延展,流經粗巷、九公、石公等地,至粗坑出谷口,才見較寬河谷盆地,長有2公里寬約400~500公尺,最後由下粗坑切穿山麓丘陵,匯流蘭陽溪。全域主流長16公里,源流高度1330公尺,與匯流口高度68公尺間的落差達1262公尺,平均坡降為1113。
五十溪為宜蘭河支流,源自下阿玉山(813公尺)西側高度1000公尺之山頭,北與宜蘭河主要支流大礁溪流域相接,南為宜蘭河另一支流大湖溪流域,西鄰蘭陽溪支流粗坑溪流域。主要支流來自谷地北側坡面,故多呈南向流路,主流自九芎林以下呈東向峽谷,過圳頭出山谷後,谷勢豁然開展,形成谷灣式埋積谷床與蘭陽平原相連接,主流道偏依北側山麓,至員山(43公尺)西側與大湖溪交會而成宜蘭河。流域面積32.6平方公里,主流長14.2公里,河口高度9公尺,與河源落差達940公尺,平均坡降為1115。與粗坑溪相比較,流域面積、落差、與坡降值均較小,故河谷下切溯源能力應以粗坑溪者較強。
低水位河流搶高水位河流的現象,稱搶水或河川襲奪。被搶河的上游段因改變流向而成改向河(diverted strcam),發生搶水的地方常留有不自然的急轉河彎,稱襲奪彎(elbow of capture),中段河道因搶水河為低位河,遂漸反向溯源成為反流河,且每呈谷寬水小的無能河(underfit stream)狀態,與其下游斷頭河(behecaded stream)之間的昔日谷床則成為新的分水嶺,是為風口(wind gap),斷頭河因失去源流河段,流量減少,也會成為谷大水小的無能河狀態。
依上述河川襲奪一般地形概況及粗坑溪、五十溪水系地形異常現象來檢視雙連埤溪谷的河川襲奪地形演育,可由以下幾個現象來討論研判:
1. 反向河:雙連埤溪流的向由東向西再轉西北,與鄰近水系的流向正好相反,是和地表最大傾斜方向相逆的異常流向,該溪谷並無地層軟硬及傾斜(dip)控制現象,如以搶水的反流河解釋,則合理可行。
2. 無能河:雙連埤溪谷段,谷底平地寬約150~500公尺,而現有河道寬度僅約2~3公尺,呈典型無能河狀態,與河川襲奪的反流河特徵一致。
3. 河床縱剖面:粗坑溪西溪的流路較長,源頭高度亦較大,應為主要源流河段,而左源支流粗坑東溪的河床縱剖面卻較低緩,均夷程度較佳,此與一般正常發育河系中的主流河床較支流者低緩的現象不符。且粗坑東溪河床縱剖面與雙連埤溪谷縱剖面的延續性甚佳,東端又有低緩的風口存在,可能為東側五十溪的上游河段,粗坑東溪與雙溪口附近,河道呈急灣,坡降急遽加大,有明顯遷急點存在。這些地形組合顯示,極可能為河川襲奪所造成。
4. 肩狀稜與殘留階面:在雙連埤溪北側,由粗坑東溪至五十溪谷之間,有一些肩狀稜和殘留河階面分布,利用一萬分之一像片基本圖判釋,有三段階面存在,上位者由670公尺降至600 公尺,中位者由540公尺降至500公尺,下位者由480公尺降至460公尺,上兩段殘面的延續坡降相當一致,由此可推知粗坑溪東溪,原本即由西向東流而為五十溪之上游段。至於下位殘遺階面與今日雙連埤溪平坦寬闊谷床,則為發生河川襲奪後,造成河床回春下切和兩側坡谷沖刷填埋無能河谷所形成。
5. 河階堆積層的礫徑與覆瓦構造:在雙連埤溪谷東端風口的下切崖邊坡,出露有數公分直徑的中小礫與沙土的混合堆積,其覆瓦方向主為N340W,研判該沖積層係河川襲奪後,來自南側三針後山(813公尺)谷坡逕流的沖刷填積;西端河谷出口的床質礫徑,平均約10~20公分,反應被襲奪後反流河的堆積狀態,其礫徑與鄰旁粗坑東溪河床的巨礫堆積差異極大。在東溪與雙連埤溪匯流口(地名雙溪口)下游至另一北岸支流紅紫山溪匯流口之間,谷中有前述第三段殘蝕階面分布,西高東低,對比雙連埤溪谷的平坦谷床,其堆積層厚達十數公尺,但礫徑小於粗坑東溪現今河床堆積,覆瓦方向主為S750E,應非粗坑東溪堆積所成,故紅紫山溪亦原屬斷頭前的五十溪水系,向東流注於粗坑東溪,後來才被粗坑西溪所襲奪而改向南流。
在雙連埤河川襲奪地形未發生前,粗坑東溪原為今日五十溪之上游段,依殘留的肩狀陵及河階高度面推估,其河床的坡降,上、中、下三段依序1157、1168和1173,顯示河床已有相當均夷程度,且隨時間演育,坡降逐漸趨緩。當時五十溪和粗坑溪的分水嶺應是從阿玉山南經紅紫山(880公尺),轉南南東經597公尺高地,再向東南至三針後山(813公尺)的稜線。分水嶺西側的粗坑溪相較之下,屬於低位河。在597公尺高地西側的小支流便溯源侵蝕,首先襲奪了紅紫山溪,再繼續向東回春溯源,終使五十溪上游段改向西流,成為目前的粗坑溪東溪。斷頭後的五十溪水源喪失,原本就已十分平緩的河床,立即呈現無能河狀態,三針後山北坡山谷沖刷而下的碎屑堆積,逐漸阻斷了雙連埤段溪浴與下游通路,堰塞湖初步形成,應是今日雙連埤的最早雛形。隨後地盤有較明顯快速隆升,使東側已斷頭的五十溪重新快速下切,以致五十溪谷的九芎林與雙連埤的風口之間,在水平距離400公尺以內高差達200公尺。而雙連埤段溪谷在兩側坡地的碎屑填埋下,谷床更形寬闊。因其東南端分水嶺的高度較大,碎屑供應量較多,逐漸使谷地地勢呈東南高西北低,雙連埤溪於是成為反流河,並於接近襲奪彎處切穿一小丘後,呈支流懸谷瀑布狀匯注粗坑東溪。
雙連埤溪的平坦寬闊谷床為往福山植物園途中所見之異常地形景觀,從鄰近地區水系統向比較,此河段為異常的反流河;由河床縱剖面分析,粗坑西溪為幹流主源,河床坡降卻較支流粗坑東溪者高陡,不符合河流常態;由肩狀稜及河階殘面的延續性,知粗坑東溪原為五十溪之上游河段;從河床及河階堆積層礫徑的大小和覆瓦排列方向判釋,紅紫山溪原亦東向流注粗坑東溪,而雙連埤溪谷東端與五十溪水系的分離,係來自三針後山北側谷坡的沖淤阻決。配合襲奪灣、無能河、風口、遷急瀑布等地形,可綜合研判得到粗坑溪襲奪紅紫山溪後,再奪五十溪上源而成為粗坑東溪的演育過程。雙連埤河川襲奪地形現已登錄為宜蘭縣特殊地質地形景觀之一,對了解地區性鄉土地形演育當有所助益。
參考文獻:荒野保護協會■鄧國雄http://www.sow.org.tw/conservation/action/swan-lien-pi/river.htm
雙連埤未來之經營管理與建議
檢討雙連埤保育工作屢遭挫敗的過程,有以下幾點原因:
一. 法令不足及政府財源不足,無法保障雙連埤之生態棲地
二. 居民與地主對生態保育之認同不足
三. 缺乏當地青壯中生代參與及居民與外界對話不足
政府與生態保育團體都期待能維持雙連埤的自然生態,不再惡化下去,復育則是長遠的工作;同時與居民、地主共同謀求雙贏,進而共榮共存。有幾項原則提供給決策單位,以供參考:
一. 公部門盡量減少干預為原則
二. 創造溝通對話的空間,尋求雙贏為目標
三. 不要過度開發
根據以上的原則,我們可以有以下點建議:
(一) 增設規劃費
(二) 籌設社區與生態事務對話空間
(三) 對雙連埤的生態性產業進行產能精算與評估
(四) 以雙連埤中(新)生代營造為前提,創造連結宜蘭綠色建縣的前景
(五) 雙連埤水資源生態應被關切與維護
(六) 高密度使用雙連埤生態,會使雙連埤溼地更惡化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